首页 >  反邪教工作 >  理论研讨 >  视频 正文

邪教在社区隐形变异的辨识及预防

重庆科协 2020-01-15 作者:江北区五里店街道 李霞

【摘要】:邪教组织利用爱语、温情、归属感、新真理等披上隐形外衣,采取各种变异的传播策略,正在向社区渗透和扩张,寻找和吸引着追随者。做好社区反邪教工作,要高度警惕邪教组织的一些隐性变异传播手段,深入认识当前社区反邪教工作的复杂形势,充分发挥社区党群组织的“前哨”作用和社区居民的群防作用,善于运用沟通讨论和智能化手段消弭隔阂,做到见微知著、抓早抓小,防止邪教在社区的滋生和繁衍,打赢反邪人民战争,有效防范化解社区治理风险。

【关键词】:反邪教;辨识及预防;社区治理;防范风险

社区是反邪教工作的前沿阵地。当前,移动设备与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社区居民之间交流、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红”及“社区领袖”的崛起,抢夺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各类非商业类活动及免费咨询、培训服务在社区的兴起,吸引着毫无戒心的居民。在此背景下,辨识及预防邪教在社区隐形变异的渗透,是社区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必须打赢的重要战争。

一、邪教在社区的隐形变异值得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要认清各方面风险发展趋势和相互关联,敏锐把握风险传染、转化、联动规律。做好社区反邪教工作,必须知己知彼、有备无患,深刻认识社区反邪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尤其要高度警惕邪教组织的一些隐性变异传播手段。

(一)“乐善好施”式拉拢人心  一些邪教组织的“群众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们擅长利用爱和温情的攻势来传播教义,常常别有用心地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邪教组织准确锁定地点及目标人群,瞄准医院中患病及贫困的人群、小区活动中心离退休缺乏精神寄托的人群、在家中带孩子与社会脱节的家庭妇女人群、茶馆中失业无业或生意失败沮丧的人群,迎合不同人群的喜好,建立“乐善好施”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设,吸引和说服目标人群。比如,扶危济困,借贷也不要利息;对失业无业人员提供招工信息,对单身男女介绍对象,以此建立信任关系。部分邪教人员在小区的声望,甚至超过某些基层官员。笔者曾经认识一位因重病住院医药费凑不够的大学毕业生,在他走投无路的情况下,FLG成员筹集了近万元“慷慨捐助”给他,他在感激之余出院后拼命义务地为FLG做事,走上歧途。由此可见,遭遇“爱和温情”隐形的伪装,目标人群极易成为邪教组织裹挟的对象。

(二)“改头换面”式欺瞒世人  随着打击邪教力度不断加大,邪教传播形式也在改头换面,从传物(邮寄或上门投放邪教宣传品)、到传人(以“送福音”、为病人祈福等名义直接上门“传教”),到传理念,邪教瘟疫变着方子快速蔓延。居民关注健康、养生时,一些邪教组织就攫取拼凑不同宗教的理念,以FLG等为载体,推销防病治病的“玄门妙药”;居民关注公共卫生健康时,一些邪教组织就伪装成看似无害的咨询和培训服务,向毫无戒心的居民推销“健康生活方式”等理念。例如,笔者曾了解到,某非商业组织在社区开展“青春期焦虑:是谁惹的祸”活动,组织者都是些青春可爱的年轻人,在活动中向家长和学生骗取联系方式,宣称要是感兴趣还可通过微信发送相关资料,进而将心灵法门的资料散布给毫无戒心的居民和孩子。对于这类活动,没有相关机构对其散布的资料进行审核,从而为邪教组织接触到目标人群开了“方便之门”。总之,邪教组织通过灵活变通的运作,利用看似值得信任的人员行邪教之事,让人真伪难辨,更具欺骗性。

(三)“时尚叛逆”式吸引青年  心理学认为,人性有两个需求:清晰的个人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当前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更多企业倒闭,工作越来越难找、收入水平不断下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人们前面所述的心理需求无法实现,不确定的想法增多,困惑迷茫、情绪焦虑、自我价值迷失等情况大量涌现。邪教组织的宗教意识形态如同镜中之月、空中之楼,恰恰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这样的渴望,补给受众缺失的人生意义,让他们迅速重新获得人生价值的认可。特别是邪教组织很会迎合青年人的追求,将拒绝传统,抛弃旧的观念和枷锁,追求所谓的“新真理”等包装成为“指路明灯”,并提供明确的答案或系统的解救方法,这对没有归属感、追求“时尚叛逆”生活方式的青年人来说极有诱惑力。例如,笔者上高中的侄女曾在甜品店里遇到所谓的女艺术家一对一“布道”,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出处,贴心为爱美爱看书的侄女分享艺术潮流、介绍时尚书店等,借机传播各种歪理邪说。邪教组织快速的适应能力,能迅速发掘青年人对新事物的情感,被追求时尚,叛逆的青年人看成是领导和指引的力量,而他们在咖啡店、时尚书店、工作坊等年轻人出没的地方有针对性地隐蔽接引受众,极具迷惑性。

(四)“类传销”式诱骗熟人  社区是熟人社会的基本单位,这与邪教倾向于熟人社会的传播和运行方式相契合。邪教在社区熟人间的传播,经常表现为被传播者在与亲戚亲属、同学战友、邻里邻居、同事朋友的日常交往过程中,通过“亲属”的关怀、“同学”的热情,“朋友”的亲切,以及对熟人的信任或他们的言传身教接触到邪教思想,通过社区熟人之间的人际流动来扩散,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无限循环,其效果像癌细胞分裂一样迅速扩展。一些邪教信徒还通过社区的社交平台与潜在受众进行沟通、建立友谊、获得支持,他们之间关系的巩固,会进一步推动邪教思想传播,一个影响一片,一个带动一群。例如,某社区的“热心居民”租房为社区留守老人、孤寡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和老人们一起餐前诵读自印的经书,免费给予心理辅导。近几年类似这样的“精神家庭作坊”并不少见,他们可能会表现的非常专业,但事实上是会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攫取财产,甚至会威胁到生命。

二、社区反邪教工作的复杂局面需要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见微知著能力,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见事早、行动快。做好社区反邪教工作,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深入认识当前社区反邪教工作的复杂形势,把握发展趋势,运用科学规律,有效应对社区反邪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区滞后的意识形态防范意识和薄弱的监管力量与适应能力强、进化迅速的邪教传播形成强烈反差  在这个充满巨变的时代,邪教传播非常善于变形,可以根据受众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邪教的传播内容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量身定制。对年轻学子来说,他们是叛逆的艺术家;对全职太太来说,他们是贴心的好闺蜜和“蓝颜知己”;对企业主、公司白领来说,他们是禅学家、慈善家。而相应的,社区工作仍然存在着“任务重、内容杂、责任大”与“机构弱、人员少、保障缺”的现实矛盾,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滞后,又没有形成业务素质培训、工作能力考评等一系列制度,社区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管理权限的争议,社区协调多个监管部门时感“力不从心”,从而使社区反邪教工作处于尴尬的地位。

(二)泛滥的非主流文化与弘扬主流文化的要求形成强烈反差  网络的便捷、高覆盖使得广大网民突破了过去“有话无处讲,讲了无人听”的瓶颈,加之网络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了非主流文化权责的模糊性,不少网民有恃无恐地发布骇人听闻的假新闻,以获取“高点击率”和高收入。现实生活中,社区广场、公园自发形成的“民间论坛”与网络上的假新闻、极端主义内容遥相呼应,蛊惑人心断章取义的大有人在,指桑骂槐别有用心的不在少数,将“小问题”演说成“大事件”,加速“催化”“发酵”,线上线下斗争异常激烈;新技术新服务的层出不穷,不断出现“管理真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了信息精准化传播,使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仅限于志同道合者的“过滤泡沫”,把过去各自为阵的散户串联在一起,放大了一个个问题,放大了愤怒的情绪,刺激了更多同类人员的参与。尽管我们积极运用主流文化占领阵地,但在现实中,由市场主导的吸引眼球的低俗文化、娱乐文化还是海量发展、空前繁荣,这些都成为邪教滋生的沃土,主流文化在某些领域的空间反倒被严重挤压。

(三)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心理需求的旺盛形成反差    心理学认为,信仰是人们的内在生存需求,有精神寄托的人生活才有动力、方向和意义。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各种“新潮”生活方式的渗透下,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被改变,精神信仰出现危机,金钱至上、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背离的思想观念不断滋生,导致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海吃海喝”填不满内心的空虚,“灯红酒绿”弥补不了信仰的缺失。人们在心灵的强烈渴求和“困惑不安”中,极易受邪教组织的引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邪教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的意识形态和信仰及时补给了受众缺失的人生意义,让他们迅速重新获得了人生价值的认可,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心理诉求,也是邪教能够存在和繁衍的重要根基。

三、社区反邪教工作辨识预防亟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高风险化解能力,要善于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一击即中。做好社区反邪教工作,要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特别是要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打好“人民战争”,让各种邪教的隐形变异现象无所遁形。

(一)“社区大妈”的早发现与社区的严审查是防范抵御邪教渗透的“双保险”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打赢反邪战的传家宝。“北京大妈”在奥运会期间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社会治安维护力量,让世人见证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社区大妈们既有古道热肠,也有家国情怀,平常分散在楼房小区、公园院落,她们喜欢到处转转,和居民聊聊天,腿勤心热、能言善道、善于观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及时发现邪教的异常苗头,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避免邪教在社区病毒式扩散。同时,社区自治组织仍然是打赢反邪战的主力军之一,通过在社区建立活动、培训等进入联审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社区合理的监管、强化督查问责有机结合起来,既审查活动、培训内容,又审查组织者的资格条件,既审慎监管,又包容开放,形成社区审慎监管和社会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有效防止邪教在社区的渗透。

(二)沟通讨论与建立智能筛查识别系统是防范抵御邪教渗透的“抗体”  对话和沟通,是促进社区邻里乡亲相互理解信任和弥合差异,维持社区和谐与凝聚力的关键。随着城镇化进程呈垂直式快速发展,社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阶层之间不和谐、不信任、甚至分裂的情况,为邪教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社区要应势建立各种交流平台,采取不同方式与各类人群有效沟通,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及提出讨论问题,同时听到不同的观点,打破自我“回音室”的隔阂。同时,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广泛运用的时代,还可探索建立防邪智能筛查识别系统,把辖区内的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视为一颗颗“珠子”,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智能化手段将每个独立的“珠子”串联起来,把社区的“一亩三分田”变为“拧成一股绳”,从“个体自转”走向“整体治理”, 避免邪教组织和追随者在不同的社区串联、扎根。

(三)社区党群组织的凝聚力与引领性是防范抵御邪教渗透的“基石”  对社会组织、群众团队等各类社会力量,如果党群组织不加强引领,其他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发挥好党群组织的引领作用,关键要在社区各项事务中掌握主导权,在各类群体中掌握话语权。要强化党群引领社群,培育扶持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专业调处等类别社区社会组织,把党群工作落到每个角落,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个家庭。要强化党群引领德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志愿服务,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家庭文明建设,着力建设人文社区、文明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力量和人文关怀,让社区始终有温度,让邪教不再有土壤。

科普活动
more>>
抓紧了! 重庆市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报名临近尾声
抓紧了! 重庆市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报名临近尾声
本次大赛奖金共20万元,按照专业组与社会组,分设金奖一名、银奖5名、铜奖6名、优秀奖12名和最佳人气奖1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