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射成功只是任务的开始
2016年3月14日下午17:31,欧空局和俄罗斯航天局联合研制的“ExoMars 2016”火星探测器,搭乘俄罗斯研制的“质子”号火箭,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预计今年年底抵达火星。“ExoMars”是“Exobiology on Mars”的英文缩写,即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
发射升空后,轨道器和着陆器还将进行一系列的分离和轨道调整,其中轨道器将持续工作至2022年:
2016年3月14日,任务发射(发射窗口为14日-25日);
2016年10月16日,着陆器与轨道器分离;
2016年10月19日,轨道器进入火星环绕轨道;
2016年10月19日,着陆器被火星捕获,随后着陆在火星表面;
2016年10月19~23日,着陆器将在火星表面开展短期科学考察;
2016年10月25日,轨道器进入轨道倾角为74°的火星科学实验轨道;
2016年10月27日,轨道器进行远火点制动,绕火星一圈的周期由4个火星日变为1个火星日;
2016年11月4日~2017年6月,轨道器进行火星大气制动,降低轨道高度;
2017年6月,轨道器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操作工作;
2019年1月17日~2022年12月,轨道器结束火星考察,转而为后续火星表面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2022年12月,任务结束。
图1发射升空后,整流罩抛离,“ExoMars”探测器开始脱离火箭独立工作
图2 地面控制中心正在紧张跟踪“ExoMars”探测器
图3 “ExoMars”在环绕地球进行多次加速后飞向火星
2.火星从来就不是一场说走就能走的旅行
由于地球和火星都是运动的天体,所以从地球出发的火星探测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射,而是每隔2年零2个月(780天)才有一次发射机会,这样的发射机会称为发射窗口。也就是说,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每隔26个月才会打开一次。这是因为每隔780天,太阳、地球、火星就会排列成一条直线,称为火星冲,此时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好机会。
2003年8月23日的火星冲,火星正好处于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这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最近,仅为5575万公里,即火星大冲。这一年的6月2日,欧空局发射其历史上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号,同样由罗斯“联盟-FG”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克努尔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火星快车”号携带一个轨道器和一辆“猎兔犬2号”火星车。火星快车轨道器取得了成功,但遗憾的是,猎兔犬2号着陆后就不知所终,再也联系不上。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移民的星球。因此,火星一直是太阳系探测的热点和重点。火星探测的方式主要包括遥感探测和着陆探测两种。遥感探测主要通过轨道器实现,目的是对火星表面开展全球性遥感;着陆和巡视探测主要通过着陆器和火星车来实现,目的是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开展定点精细探测,并寻找火星曾经或现在存在生命的证据。
轨道器飞行在火星大气层之外,技术相对容易一些。而如果是火星车或着陆器,则需要穿过火星大气层才能“踏”上火星表面,是火星探测中最关键的技术瓶颈。当前,美、俄、日、印、欧等国家和组织都已经或正在积极开展火星探测。1975年以来,美国已成功实施七次火星表面着陆探测,分别是海盗1号和海盗2号(轨道器/着陆器)、“火星探路者”号着陆器和火星车、“勇气号”与“机遇号”火星车、“凤凰号”着陆器、“好奇号”火星车。这些表面着陆任务充分验证了火星探测的技术和能力,实现了火星表面安全着陆与移动探测。
安全着陆在火星表面主要通过3种方式来实现,分别是:气囊缓冲、着陆支架缓冲、空中吊车着陆。20世纪90年代以来,“火星探路者”号通过气囊缓冲方式成功着陆至火星表面,初步验证了火星大气层进入、减速、着陆的全过程(英文缩写为EDL);21世纪初,“勇气号”与“机遇号”火星车成功实现大范围表面巡视,并使气囊缓冲着陆技术逐渐成熟;此后,“凤凰号”着陆器使用着陆支架缓冲方式,实现了火星北极地区的安全着陆;2012年,“好奇号”火星车实现了质量更重的探测器登陆火星表面,采用了创新性的空中吊车着陆方式。
火星探测器从130 多公里的高空进入火星大气,时速高达21000公里(每秒5.9公里),要在短短七分钟的时间内,让探测器的速度降至零,从而实现安全着陆。这也是所有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难度最大、失败概率最高的关键时刻,被称为“黑色七分钟”。
苏联曾经对火星探测抱有很大热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并在每个发射窗口几乎都会发射3~4颗火星探测器,雄心勃勃地希望在火星探测上占据领先地位,却接二连三遭遇失败,严重打击了自信心。在前苏联(含俄罗斯)已经发射的17颗火星探测器中,只有3颗算得上基本成功,其中有1颗还只能算部分成功(实现成功着陆,却没有取得有意义的成果),整体成功率不足18%。2011年中俄联合实施火星-火卫一探测任务,同样遭遇失败,这说明俄罗斯在火星探测的关键技术方面还存在瓶颈,也是俄罗斯愿意与欧洲联合实施ExoMars火星任务的缘由,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身航天能力。
相比而言,美国迄今为止共发射17颗火星探测器,其中成功13颗,成功率高达76%。所以航天界有人评价,火星是苏联人的坟墓、美国人的天堂。
近年来,欧洲、印度、日本等国家和组织在火星探测方面也多有动作,其中印度于2013年11月5日发射亚洲首颗火星探测器。中国的自主火星探测已经论证了十年有余,最近刚刚批准将于2021年实施我国首次火星任务。面对世界航天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和科技界必须有战略眼光,适度前瞻,早日开展火星探测,在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征程中做出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贡献。
3.“ExoMars”分两次发射:今年发“星”、后年发“车”
ExoMars计划最早始于欧空局1999年红皮书中提出的火星生物学设想。经过十几年的演化,ExoMars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火星上现在和过去曾经存在生命的痕迹,分为ExoMars 2016和ExoMars 2018两次任务,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发射,整个ExoMars任务的预算为约16亿美元。
这次发射的ExoMars 2016任务主要目的是分析火星大气层中的甲烷气体,验证火星表面安全软着陆的主要关键技术,实现着陆器在火星表面着陆。
ExoMars 2016火星任务主要包括三大科学目标:
(1)寻找火星过去存在或现在存有生命的痕迹;
(2)分析火星次表层土壤中的水和化学环境;
(3)研究火星大气中的痕量气体成分及其来源。
通过ExoMars 2016火星任务的实施,将实现四大技术目标:
(1)验证将科学仪器安全着陆在火星表面的大气进入、减速和着陆(EDL)技术;
(2)实现火星车对火星表面的巡视探测;
(3)实现火星次表层样品采集;
(4)实现火星样品采集、封装、转移和分析。
在ExoMars 2016任务之后,欧洲还将实施ExoMars 2018任务。2018年正值火星大冲,届时火星距离地球5759万公里,欧空局将于当年7月发射,释放一辆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着陆,火星车将携带一套钻探工具和多套科学仪器,钻探至两米深的土壤层,以研究火星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可能的生命信号。由于该深度能屏蔽火星上的严寒、干燥环境和很强的太空辐射,有利于火星生命的保存。因此,2016年发射的轨道器将与2018年的火星车协同探测,开创搜寻火星生命的新篇章。
图4 ExoMars任务2016发射的轨道器和2018年发射的火星车协同工作,搜寻火星生命
4.轨道器和着陆器如何分工
ExoMars 2016任务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痕量气体轨道器(TGO,简称轨道器),另一个为减速着陆器(EDM,简称着陆器)。其中,轨道器主要用于探测火星大气中的微量气体;着陆器用于火星表面着陆试验,为2018年更先进的火星着陆做试验,同时为将来其它火星任务积累经验。
图5 “ExoMars 2016”火星任务中的轨道器(图片来源:欧空局, D. Ducros)
2015年9月,由于ExoMars任务采购的压力表存在缺陷,导致火星探测器的研制计划被延迟。压力表缺陷直接导致发射时间从2016年1月7日推迟至3月14日。目的是修复现有传感器或新购一批新的传感器,预防火星探测器升空后在轨出现问题。
图6 装配中的“ExoMars 2016”探测器
轨道器由欧空局负责研发,目的是搜寻火星大气层中的甲烷和其他痕量气体(体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