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邪教工作 >  科普微平台 >  科普资源 >  正文

献血后的“自抬身价之旅”,对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

原创 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2025-05-09 作者: 审核专家:李涵斌

当上百毫升的新鲜血液离开人体后,它并不能直接输注给受血者,而是开启了一段严苛的“自我检验之旅”。这个过程包含四大关键环节,每个步骤都是对生命健康的保护,也是对受血者、献血者双方极致人文关怀的完美体现。

一、病毒检测:安全关卡层层筛查

每袋血液都要经历血清学+核酸双重检测,运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TMA转录介导的核酸扩增检测技术。不仅有ABO血型、Rh血型和谷丙转氨酶的检测,还有艾滋、乙肝、丙肝、梅毒等感染标志物的筛查。血清学检测通过对所有标本实行双人双试剂检测,任何异常结果都会触发“一票否决”机制,以确保用血安全。

二、成分分离:智能离心精准分层

全血在2-6℃的离心温度下进入大容量低温离心机,通过梯度离心技术,在3800rpm转速下(每个血站的机型不同转速稍有差异)精准分层。通过分离夹板将不同的血液成分转移至密闭系统的转移袋中,以最大限度收集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如果需要滤除白细胞则需要使用设有白细胞滤除器的采血袋,可以滤除红细胞中99.9%的白细胞;如果需要灭活活性淋巴细胞则需要进行辐照仪辐照;血浆均需通过病毒灭活柜进行病毒灭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不同的成分得到更合理地利用,提高血液的利用率。比如,红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贫血患者,血小板可以用于止血困难的患者,血浆可以用于治疗烧伤患者等。通过成分分离,可以让有限的血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更多的患者。

三、冷链保存:贮存温度精准调控

分离后的血液成分是如何保存的呢?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的血液成分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保存,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比如,红细胞在2℃~6℃的条件下可以保存21天(保存液为 ACD-B、CPD)或35天(保存液为CPDA-1);血小板用专用储血袋在20℃~24℃的振荡条件下可以保存5天;血浆则在-3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速冻成冰冻状态,在≤-18℃新鲜冰冻血浆可保存1年,普通冰冻血浆可保存4年。血液中心/血站会根据不同的血液成分的保存要求,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确保血液成分能够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温度监测探头每30秒记录一次数据,一旦温度与设定值的偏差超过0.5℃,即触发报警,确保血液贮存温度精准调控。

图源:pexels

四、智慧运输:全程轨迹可追溯
血液是怎么运输的呢?当在街头献血车献血后,血液被保存到医用冷藏箱内,每天由专用运血箱送到血站,制备新鲜冰冻血浆时需在6小时(保存液为ACD)或8小时(保存液为CPD或CPDA-1)内完成血液成分分离并速冻,最长时限不得超过18小时。当医院需要用血时,血站会将保存好的血液运输到医院。在运输过程中,血站会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血液的安全和质量。比如,运输车辆会配备专门的冷藏设备,以保证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符合要求;运输人员会经过专业的培训,熟悉运输流程和注意事项;血站还会对运输过程进行监控,确保血液能够按时、安全地送达医院。红细胞运输温度维持在2℃~10℃,血浆类维持在冰冻状态,血小板运输过程持续振荡并维持在20℃~24℃,冷链车配备应急电源可维持恒温。每袋血液都有专属标签,可实现从献血者到受血者的全程正向追溯。
从血管到血管,血液经历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转移和形态的转变,更是医学品质的升华。每个环节经过多项质控指标的严格把关,使得最终用于临床的血液制品安全系数极高,可比肩航天级标准。这趟身价倍增的旅程,正是现代输血医学对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

从血管到血管,血液经历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转移和形态的转变,更是医学品质的升华。每个环节经过多项质控指标的严格把关,使得最终用于临床的血液制品安全系数极高,可比肩航天级标准。这趟身价倍增的旅程,正是现代输血医学对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


作者:重庆市血液中心   蒋春艳主治医师、冯治伟副主任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

科普活动
more>>
奇妙科学梦工厂 | 造“风”
科技辅导员带来《风的前世今生》科普小课堂,结合动画与实景演示,深入浅出讲解风的形成原理、对地球生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风能发电。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