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弹头,是“导弹头部”的简称,也就是导弹的战斗部。它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核或常规装药)、引爆控制系统等组成,有的弹头还装有末助推控制系统和突防装置。1
矛和盾历来是在对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了谁都难以发展和完善。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型新导弹刚刚服役,一套新的反导防御措施便接踵而至。如何突破对方布设的天罗地网,使导弹快速准确地命中目标呢?这便是突防装置的意义。弹头突防装置是安装在导弹头部用以引诱、迷惑敌人反导防御系统的设备。
分类要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要采取有源和无源干扰的方法,对敌反导雷达等预警和侦察设备实施电子干扰,这就是弹头突防装置的作用。按电子干扰技术不同,分为消极干扰(有源干扰)突防装置和积极干扰(无源干扰)突防装置。
消极干扰突防装置消极干扰突防装置一般由释放舱、释放机及金属丝、金属箔条、角反射器等干扰物组成。即让弹头拖带或释放假目标、箔条、干扰丝等消极干扰物,在空中形成一个个干扰云和干扰“走廊”,使敌雷达迷盲,无法辩认真假目标。
美国的“民兵”、“海神”导弹弹头中装有总重122公斤,多达1亿根涂有铝粉的金属丝,接近目标时抛撒开来后可形成一个320×720公里的“空中走廊”,在敌反导雷达无所措手足之时,导弹乘机突防而至。
积极干扰突防装置除消极干扰外,有些弹头还带有有源积极干扰设备,通常采用干扰机向反导雷达发射或转发杂波干扰信号或欺骗干扰信号,进行主动式对抗干扰或欺骗干扰,以迷惑或欺骗敌方雷达。
美国在发展“北极星”A2潜地弹道导弹时,曾研制出一个代号为PX-I的突防系统。该系统包括6个再入飞行器诱饵、3团诱饵云及2个电子干扰机。它曾部署在一艘潜艇的弹道导弹上,但由于预期中的苏联反导防御系统没有出现而被拆除。后来在研究“海神”潜地弹道导弹的突防措施时,美国又提出用一个载有7个诱饵或12个“地物干扰块”的设备舱代替一个分导式再入飞行器。不过,考虑到当时苏联反导防御系统威胁十分有限,该设想也未能变为现实。2
其他突防技术弹道导弹还可以采用其它弹头突防技术以及反拦截技术等来寻求穿透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导弹弹头突防技术是指为防御敌方对己方导弹或弹头的探测侦察所采取的对抗技术,主要包括隐身技术、雷达干扰技术和藏身技术等。反拦截技术,是指为防御敌方反导防御系统对己方导弹或弹头的拦截毁伤所采取的对抗技术,主要包括多弹头技术、机动变轨技术、抗核加固技术、抗激光技术、拦截敌方拦截器和速燃火箭技术等。内容详见导弹弹头突防技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