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M-1导弹是法国第一种潜对地弹道导弹。1965年5月开始研制,1971年12月服役,曾装备“可畏”号和“可怖”号两艘核潜艇,共32枚。该导弹由法国弹道导弹研究制造公司(后改名航空航天公司)研制。 1975年退役,被M-2导弹取代。2
法国研制潜对地导弹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水下发射问题。M-1导弹先进行缩比模型弹发射试验,然后进行全尺寸模型弹陆上发射筒弹射试验,用沉箱从水下弹射全尺寸模型弹,又用有真实第一级发动机的模型弹进行11次发射试验。再由试验潜艇从水下发射。法国于1968年4月至7月进行了四次M-1导弹陆上发射飞行试验,其中两次成功,一次部分成功,一次失败。1968年11月用试验潜艇进行首次水下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以后又用作战型训练弹及作战使用的测试和发射程序鉴定导弹和潜艇的适应性。1971年5月28日从作战潜艇进行水下发射试验取得完全成功,从而结束了研制飞行试验。1971年6月底从作战型潜艇进行单发验收飞行试验。
历史历史上法国曾多次试图在欧洲称霸,并长期与英国争夺全球霸权。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法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尽管如此,法国还是不遗余力试图保持其世界影响力。冷战初期,法国政府执行所谓的“大西洋战略”,希望依靠美国和保持海外殖民地,实现恢复法国世界强国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法国在越南和 “苏伊士运河事件”等问题上一再受挫,使其不得不反思既定的国家政策。1958年末,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开始在政治和军事上谋求摆脱对美国的严重依赖,实行防务自主的独立政策。核武器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政治作用的武器,在当今世界上是大国地位的重要保证。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法国于1960年2月在阿尔及利亚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四个迈入核门槛的国家。此后,法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一支独立自主的核力量。3
与美苏一样,法国的核力量也是陆海空“三位一体”,并分为战略核力量和战术核力量。其中海基战略核力量由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其携带的潜地弹道导弹构成,是“三位一体”中威慑力最高、技术也最复杂的部分。法国从50年代末开始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先后研制了两代共十艘。与之配套的潜地弹道导弹共发展了七个型号(包括子型号),射程从中程增加到洲际,精度不断提高,威力不断加强。法国的海基核力量的特点是:艇弹匹配性好,一型艇可以装配多种导弹,避免一型艇配一型弹的浪费;导弹研制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小步快跑”,始终追随美苏的先进水平。3
定价每枚M-1导弹的价格为0.94亿法郎。
性能数据全 长 10.4米
直 径 1.5米
最大射程 2500公里
起飞重量 18吨
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
动力装置 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投掷重量 500公斤
核弹当量 50万吨
命中精度 1000米
发射方式 核潜艇水下机动4
M-1其他类型“通古什卡M-1”防空导弹系统5
“托尔”-M-1型防空导弹系统(TOR-M1-1Short-rangeAirDefenceMissileSystem)6
俄罗斯“山毛榉”M-1防空导弹7(BUK-M1防空导弹)
俄制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8
现状2010年1月27日,法国国防部宣布当天上午9:25首次通过“可畏”号(Le Terrible)战略核潜艇成功试射了一枚M-51潜地弹道导弹。这标志着法国新一代战略武器研制取得了突破新进展,如果一切顺利,“可畏”号有望于2010年年底开始携带M-51导弹执行巡航任务。3
M51型潜对地战略洲际弹道导弹长12米,重56吨,可装备6个核弹头,射程达8000多公里。在经过5次成功试射后,从2010年7月起正式装载法国多艘核潜艇。与上一代法国核潜艇装备的M45型导弹(射程为6000公里)相比,M51型导弹射程大幅提升,精确度也有显著提高。
2015年8月4日,法国海军全权接管并有效指挥凯旋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本次职责的转交是凯旋核潜艇于2013年5月开始的现代化和适应M51战略导弹的维护和改装(IPER)有效性的重要里程碑。凯旋核潜艇在回到作战周期前将恢复试验。凯旋核潜艇在布雷斯特8号船坞改装20个月后,于2015年4月14日回到布雷斯特附近的法国海军的长岛核潜艇基地,其导弹发射管被替换,使得上一代M- 45导弹可被新一代M-51导弹替换。凯旋核潜艇还装备了SYCOBS作战管理系统和通信组件及一个更有效的SGN-3E全球导航系统。最后,定期的维护对凯旋核潜艇十分重要,因为这也是潜艇的中期维护和检修。
凯旋是第二艘经过适应性改装可装备M51导弹的战略导弹核潜艇。
经过改装后,法国的四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都将能装备M51导弹。因为2010年服役的第四艘可畏号建造时就可以装备M51导弹系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