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特点
Molniya(闪电)卫星基于圆柱形的KAUR-2卫星主体设计,外形像风车,有一个圆形顶端和六个太阳能电池阵列,能够提供1.2千瓦的电力。1
“闪电”号人造卫星进入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同步轨道;其远地点在北半球上空,离地球约4万公里,近地点离地球460-630公里,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倾角为62.8°-65.5°,运行周期约为12小时。这样的轨道,一颗卫星能保证苏联和北半球其它各国领土上的地面站一昼夜内保持8至10小时的通信联络。在轨道上如有三颗人造卫星组成一个系统,就能保证昼夜不问断的通信联络。发射时,“闪电”号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的末级一起先进入人造卫星的低(过渡)轨道,然后启动末级火箭发动机,给人造卫星一个补加速度,使之进入主轨道。能源为太阳能电池(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张开的六块平面帆板)。定向系统保证太阳能电池帆板始终朝向太阳;同时保证有一副抛物面
窄波束定向天线始终对着地球。轨道校正系统把“闪电”号人造卫星调整到相对于地面站的所需位置,并调整与地面站的各次通信时间。对各次通信的控制可自动地(由星上程序一时间逻辑装置)进行,或由地面通过无线电指令线路利用指令一测量装置进行。“闪电”号人造卫星上装有温度调节系统,以及测量轨道参数、接收地面无线电指令和发送有关各星上系统工作情况的遥测信息用的全套无线电技术设备。2
研制历程该卫星第一次成功发射是在1965年4月23日,能够转播电视节目,并且能实现电话、电报双向通信。它还装有一个可能专门供军方/政府使用的转发器。在1996年,已经有11颗卫星闪电1-11,通过将赤道上卫星间隙减少到90°,任何时间在地平线上的卫星已经由两颗增加到了3颗。闪电3系列卫星首次发射是在1974年11月,这颗用于构成轨道通信系统,为前苏联的北部地区服务。闪电1和3卫星被安置在8个轨道面上,星与星之间的间隔是45°。
至今已发射了55颗Molniya(闪电)3系列卫星。设计寿命是3年。最新的是闪电3K系列卫星,首次发射于2001年7月20日进行。在2005年7月的一次发射失败后,闪电3K系列卫星已经宣布停止生产。1
型号第一代闪电号Molniya-1卫星发射质量1600kg,功率460W,三轴稳定,设计寿命2年,用于C和Ku频段的军事及政府通信。
Molniya-1T卫星发射质量1600kg,功率930W,设计寿命2年,卫星装有1路40W功率的X频段转发器,主要用于军事通信业务。3
第二代闪电号Molniya-2卫星采用库尔-2(KAUR-2)平台,发射质量1700kg,功率960W,设计寿命1年。加压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具有六个非铰接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在阳光指向模式下运行。天线安装在两个伸缩臂上并且是可动的,每个天线具有光学跟踪系统,该系统提供信息以将两个天线中的一个指向地球。而天线系统由具有21.5°的辐射图的两个喇叭天线组成。
Molniya-2卫星主要通过Orbita-2地面站进行政府通信,有效载荷有两个由MNIIRS开发的中继器组成,工作在C频段(上行频率位6GHz,下行频率为4GHz),主要用于民用通信。
部分卫星,从Molniya-1-3开始,会携带一个额外的由两个黑白电视摄像机组成的称为Berkut的地球观测有效载荷,后来也变为彩色电视摄像机,这种有效载荷用于气象学,也用于编制预警系统。3
第三代闪电号Molniya-3卫星采用KAUR-2平台,发射质量1740kg,功率1000W,设计寿命3年,主要用于国内及国际民用通信及电视分发业务。卫星装有功率为40W和80W的3路C频段转发器,带宽50MHz,配有30W功率的TWTA,上行频率5.975~6.225GHz,下行频率3.650~3.900GHz,圆极化。4颗Molniya-3卫星组网运行,可支持底面直径12m的抛物面接收天线。
Molniya-3K卫星发射质量1740kg,功率1470W,设计寿命5年,为俄罗斯军方及政府部门提供C和Ku频段通信及多媒体业务。
闪电号卫星绝大多数运行在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轨上,便于地球站跟踪 。 1颗卫星能保证苏联和北半球许多国家在一天内通信8~10小时。3颗分布适当的卫星可实现昼夜通信 。1974年7月改装的1颗闪电Ⅰ号卫星被送入地球静止卫星轨道,成为苏联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也是闪电号卫星系列中唯一的静止卫星。3
性能参数名称:闪电(Molniya)卫星系统
制造商:俄罗斯雷席特涅夫应用机械研究与生产联合会
发射日期:2003年6月19日
发射地点: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
轨道:651公里×39703公里
有效载荷:3个4~6GHz转发器。
结构尺寸:1.6米×4.2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