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
National Popular Science Day
本期,我们继续顺应科普日主旨
推出文物科学之美--下篇
带你走进文物里的
天文、地理、建筑、生态
揭开更多科学秘密
踏上科学的千年传承之路~
前言
文物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细节,在走过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后,看到了现在的人类。它们饱经沧桑,从来都不是能用单一学科去概括的,文学、地理、物理、化学、匠艺等知识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以下文物是在某一学科较为突出或具有代表性而提出,还请勿忽略它们本身所具备的学科综合性。文物的创造在多元碰撞中发生,也在学科融合中沉淀。
01天文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仪
金嵌珍珠天球仪,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养性殿内,静静地摆放着一件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仪。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看作是一件金珠辉映、价值不菲的金器,是仅供皇帝赏玩的器物。但是,在天文学家的眼里,这件金碧辉煌的器物却是一件18世纪晚期中国天文仪器的实物代表,科学性极强。
这件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故宫院藏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件金质天球仪。仪器通高83厘米,总重5201千克,金质天球外壳直径30.7厘米,由底座、支架、子午圈、地平圈、赤道圈和球体组成。
金嵌珍珠天球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天球从中腰分为互相嵌合的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的嵌合处就是天赤道。天球的两端中心为南北天极,两极贯以钢轴,轴固定在球外的子午圈上。镂刻的十二时辰圈,以北极轴端为中心,也固定在子午圈上。
球外的子午圈,直径36.7厘米,珐琅质,一面篆书360度,即每隔10度用文字标出。架上平放的是金地平圈,与子午圈十字形嵌合,两端落在龙形支架的凹槽中。极轴与地平圈的相交角度是京师北极高度39度55分的倾斜度,赤道与黄道约以23度角相交,相交点为春分、秋分两个节气。
天球表面的星图,图源故宫博物院官博
天球表面以阴刻及珍珠镶嵌的方式布列星图,展现了整个“宇宙”:布列星辰、三垣、二十八宿、300个星座、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每一颗星都由一颗珍珠替代,珍珠越大,则代表这颗星越亮,凝聚了历代天文学家对宇宙探索的心血和智慧。
金嵌珍珠天球仪近照
图源央视CCTV3节目《国家宝藏》截图
在球体的南天极附近,有三个刻有太极纹的金盖,打开金盖,则可看到隐藏在里面的钥匙孔,可插入钥匙上发条。据研究发现,这件天球仪还同时可以奏乐和报时。
钟的机芯就放置在金球壳内,有走时、奏乐、报时三组发条盒和塔轮、链条组成的动力源,上弦轴就贴近南极这三个圆洞,三组动力源各自带动齿轮传动。上弦后,球体转动,报时报刻,并逢报中午及子夜12时和晨昏6时之际开始奏乐,一天四次。
因此,这架天球仪还同时是一件相当珍贵的天文钟,将科学的严谨和人工技艺的浪漫集为一体。
金嵌珍珠天球仪,图源故宫博物院官博
02建筑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
在华北地区,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933年的秋天,梁思成和林徽因前往山西大同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之旅。见到应县木塔后,梁思成在文中写道:“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据木塔第三层正中的“释迦塔”匾额记载,该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始建,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木塔通高67.31米,共用木料2600多吨,采用斗拱结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构件间全部为榫卯结构咬合而成。据统计,木塔共使用62种榫卯形式,54种形制不同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誉为“斗拱博物馆”。
木塔结构近照
应县木塔外观五层,实为九层,整体比例适当。各明层外柱均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向塔心收进半柱径,使塔的外观轮廓构成一条优美的逐层收分的曲线。
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的坛座是方形的,上面塑有一佛、二菩萨和两身胁侍。从第二层开始,以上每层都有塑像,塑像的题材和内容相当丰富。
塔内的佛像塑身,图源这里是朔州官号
木塔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弥足珍贵,为木塔增色不少。
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
应县木塔上历代名人的挂匾题联
应县木塔不用一颗铁钉,所有木构件互相咬合构成塔身,千年间历经地震雷劈、枪击炮轰,其他类似的木塔或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唯有应县木塔存于世间。
在防雷问题上,更是让人惊愕于古人的建筑知识。应县木塔不受雷击和其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有关。塔刹全为铁件制成,有覆钵、相轮、露盘、月牙、宝珠等,略显亮光,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周设8根铁链系紧,迄今完好无损。
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由全金属制成
此外,木建结构都怕虫蛀,那为什么应县木塔伫立千年之久却没有虫蛀呢?
根据研究,目前的解释是夏天有成千上万只麻雀生活在塔楼上。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护塔卫士”的角色。
03地理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图源央视新闻
河北博物院中,有一件看起来平平无奇却十分珍贵的文物,被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称为战国“黑科技”——它,就是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可见“兆域”指墓地四周的疆界,而兆域图,就是陵墓规划图。这件错金银铜版兆域图1977年出土于中山王墓主椁室,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铜版建筑规划图。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模拟建筑动图,图源央视新闻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长96厘米,宽48厘米,其长宽之比正好为2:1。图版的中心部位,用金片嵌出五个方形的享堂建筑轮廓线,享堂是建在陵墓上供陈设祭品的建筑物。
兆域图释本,图源央视新闻
兆域图释图,图源央视新闻
在五个享堂轮廓线中,中间三个大小相同,正中央的享堂轮廓线内标有“王堂方二百尺”六字,由此推测应该是王的享堂,左侧轮廓线内标有“哀后堂方二百尺”字样,应为先于王去世的哀后的享堂,右侧轮廓线内标有“王后堂方二百尺,其葬视哀后”的铭文,由此可知这是王后的享堂,与哀后的规格相同。最外侧的两个享堂轮廓线形制较小,位置也向后稍错,根据铭文推测为王的两位夫人的享堂。
另外,在王堂上部铸有国王命令营建陵墓的42字诏书。图中还标示出各个建筑的长度和间距,整幅图内容翔实、规划科学,堪称一份完美的设计图。
兆域图释图,图源央视新闻
虽然兆域图上没有明确标明方向,但通过读图可以大致推断出来。在兆域图的“内宫垣”和“中宫垣”两道宫墙轮廓线上方,各有一个“闵”的文字注记。闵,是指门阙,从图中可以看到门阙位于图的上方,根据实地考古发现,中山王陵园的大门位于南面,由此可知兆域图上方指向南,下方指向北,与我们今天的图示方位正好相反。
兆域图释图,图源央视新闻
之所以称之为战国“黑科技”,是因为它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经过专家计算得知,兆域图是以1:500的比例精确制作的,有尺和步两种测量方式。可以说,绘图者将空间的概念融入兆域图之中,这在当时可谓超前观念。
不过可惜的是,兆域图的宏伟规划未能完全实现。它所构建出的理想陵园,在仅仅完成两座墓区的建造后,便同中山国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现藏于河北博物院,图源河北博物院官网
04生态
错银铜牛灯
错银铜牛灯,图源南京博物院官号
1980年5月,错银铜牛灯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镇一座东汉初年墓(甘泉二号汉墓),墓主人应为东汉初年广陵王刘荆。
错银铜牛灯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灯座是一头体形肥硕、张口低头、起步欲斗的黄牛。它两耳直立,双目圆睁,尾巴上翘,显得雄健而强劲。它通体光滑,设计精美,工艺精湛,纹饰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地,刻画了龙、凤、虎、鹿等神禽异兽的形象,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的上乘之作,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它通过导烟管与注水腹腔有机结合,将灯火点燃的烟尘污染降到最低,体现了极为超前的环保设计理念,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是该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错银铜牛灯结构分解三维动图,图源南京博物院官号
错银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
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净化,从而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博物馆里的中华文明》节目截图
图源央视中文国际CCTV4
这一具有环保意识的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比西方发明铁皮导烟灯罩早了一千多年。通过它,我们也更加认识到环保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古人的环保理念也将继续由我们传承发扬下去。
错银铜牛灯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图源南京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