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气候变化如某些高冷美人的脸,喜怒无常,干旱和洪水频发,而我国又是全球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夏季暴雨频发,洪水肆虐,导致农田大面积被淹,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洪水退去,人们清扫家园时却往往忽视了洪涝灾害所带来的次生潜在风险。洪涝过后,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沟渠和低洼地带积留的死水成为致病性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在清理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若不慎接触污水,极有可能感染一种隐匿的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螺旋体(Spirochete)?它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分类上属于广义的细菌。螺旋体的种类很多,其中的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包括双曲钩端螺旋体和问号钩端螺旋体两种[1]。双曲钩端螺旋体是一种非致病性腐生型钩端螺旋体,通常存在于表面水中,对人类不构成直接威胁。而问号钩端螺旋体则是一种致病性的寄生型钩端螺旋体,它就是导致人体患上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元凶。
钩体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能被感染[2]。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特征。在我国,钩体病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夏秋季最为高发,夏秋季的病例可占全年发病总数的80%。该病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和学龄期儿童,其中10-40岁的病例占比超过70%。主要发病人群包括农民、渔民、屠宰工人和野外工作者。
根据其发病特征,钩体病可分为三种主要流行形式:稻田型、雨水型和洪水型。稻田型主要在南方水稻耕作区的田间劳作的农民中发病;雨水型和洪水型则多发于洪涝灾害后的地区。因此,在洪涝灾害后,需特别警惕钩体病这一“隐形凶手”。
钩端螺旋体病传播和临床表现
钩体病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全世界超过200种动物会感染钩端螺旋体,主要包括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类,其中哺乳类动物的肾脏长期带菌,并能够通过尿液排菌污染水源和土壤。主要的传播动物为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黄毛鼠以及猪和犬。由于人类尿液呈酸性不适宜钩端螺旋体生存,故钩体病患者一般不作为传染源。
人群感染钩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如农业劳动、雨后积水、洪涝灾害、野外游泳玩水等接触疫水导致感染[3],或打扫畜栏时接触畜尿及污水而发病[4]。而近年来宠物犬越来越多地走进各个家庭,犬类也成为人感染钩端螺旋体的重要来源。
图源:pexels
人感染钩端螺旋体后,通常经过7至14天的潜伏期后发病。在发病早期(起病的前3天内),钩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导致全身感染中毒综合征。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症三征”,即“寒热、酸痛、全身乏;眼痛、腿痛、淋巴大”。具体表现为突然起病,伴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8-40℃,且呈稽留热。同时,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头痛、身痛、全身乏力,甚至因疼痛和乏力导致行走困难。此外,双眼球结膜充血,小腿压痛明显,表现为“拒按”,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并伴有压痛。若发病前1-2周有野外疫水接触史,且出现“三症三征”的典型症状,应立即就医,尽快治疗[5]。
钩体病的历史和现状
钩体病历史悠久,中医一直将其归类为温热病范畴。直到1915年,科学家才证实钩体病是由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1934年,我国文献中首次明确记载了钩体病确诊病例。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钩体病病例报告,累计超过250万例,导致超过2万人死亡。20世纪60至70年代,我国钩体病疫情最为严重,每年感染人数超过10万。随着防鼠灭鼠、机械化农业普及、现代化养殖和水利工程修建等措施的实施,目前我国钩体病的年发病人数已降至500人以下。
然而,钩体病仍不容忽视。我国频发的洪涝灾害为其大规模流行埋下重大隐患。研究表明,超过20%的宠物犬携带钩端螺旋体[6]。若人接触其尿液,感染风险极高,但由犬引起的钩体病症状较轻,易被忽视,钩体病可能就通过犬类潜藏在我们身边。
如何预防钩体病?
1.灭鼠:鼠类是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灭鼠是消除钩体病自然疫源地的关键措施。尤其在以稻田型为主的南方各省钩体病疫区,选择适当时机开展灭鼠工作尤为重要。通常在田鼠繁殖期、秋收前及田鼠越冬前进行三次灭鼠作业,能够有效控制田鼠种群密度,从而预防钩体病的传播和流行。
2.加强对猪、犬的管理:需强化对猪的管控,严禁放养,同时大型养殖场应配套建设猪圈污水及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以降低钩体病暴发与流行的风险。关注家庭宠物犬的健康状况,定期为犬只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保持犬舍的清洁与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避免让犬只接触可能含有钩端螺旋体的水源和土壤[7]。
3.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户外工作者、田间劳作的农民,以及养殖场和屠宰场的员工,应配备长靴,避免直接接触疫水,避免在疫区游泳或赤脚行走,以降低感染风险。
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针对钩体病的疫苗,高风险人群如农民、养殖场工人等应定期接种。通常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根据当地流行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选择接种疫苗,疫苗的保护效力一般可持续约一年[5]。在洪涝灾害发生后,若发现钩体病病例,应迅速启动应急接种措施,以控制疫情扩散。
参考文献:
[1]韦蓉.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及犬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D].大理大学,2024(04).
[2]韦蓉,尹家祥,.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4,(03):219-223.
[3]李立明.流行病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15.
[4]李彬,石刚,叶强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分子进化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24,(11):1471-1476.
[5]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十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24.
[6]齐海霞,张海云,邓小雨等. 犬、猫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12,(11):203-206.
[7]张玉杰,何随彬,徐锋等.2020—2023年上海地区犬钩端螺旋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25,(01):48-54.
作者: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王鹏见习医师、王亚副主任医师、邹静波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