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疫苗
本文作者:翟继鹏,浙江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科普作家
核酸疫苗 (本文来源重庆科技报)

如果你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个国度,就会发现这个国度的外界环境并不太平。口腔、鼻腔等各处大门打开,每天身体需要从外界进口大量食物、水和空气才能维持生存。这个国家还要保持外交,每天和其他国家交流,甚至发生国界线上的亲密接触。

这些大门、摄入和交流,也给一些混进来搞破坏的探子带来了方便,这些探子甚至会借用这个国家的资源来复制自己,发展壮大,它们就是各种病原体。为了保卫这个国度的安全,我们必须有一支强悍的卫队来识别这些探子,并把它们一举击溃,这支卫队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除了日常的免疫工作外,卫队士兵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记住探子通常长什么样,这样可以产生针对性的兵器——抗体,并形成“免疫记忆”。但有时候,一些探子的面貌过于新鲜,这些卫兵见也没见过,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别的渠道找一些真正的探子当成沙包,以供这些卫兵练习,卫兵们会把它当成真正的威胁来应对。这样一来,以后有真的探子入侵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能及时做出响应,避免严重病症的发生。这些可怜的探子就是疫苗,即引发免疫的一根“苗头”。

(插图:苏盼盼)

最早的疫苗,是把一群真的探子送入人体来训练免疫系统。我国古代用这种方式来预防小儿感染天花病毒。已经被入侵的国家会有探子扎堆,形成“痘”,把这个贼窝一锅活捉了,送进其他健康的国家供卫兵们演练,就可以达到疫苗接种的作用,这种办法被称为“种痘法”。但是,用真正的贼群未免危险,更别说这是小儿国的卫兵,童子军的战斗力不够,经常发生国家覆亡,小孩一命归西之祸。

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少这种惨剧的发生。种痘法后来经由中亚传入欧洲,人们发现从牛身上抓到的天花病毒探子也能帮助人的免疫系统成功建立免疫记忆,却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如果没得换,还可以不断筛选这些探子,选最弱的那些来给卫兵训练,这就是减毒疫苗。

时间来到 20 世纪 30 年代,人们发现其实用探子的“尸体”,也就是经化学灭活的病毒,竟然也可以达到训练效果。尸体总归危害不大,于是,这些国家纷纷用上了这种灭活疫苗。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随着人类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和这支看不见的卫兵“对话”,才发现卫兵们所识别的,其实只是探子们共有的“令牌”,也就是病原体表面的一些蛋白质分子。直接拿这些令牌作为疫苗来接种,就是亚单位疫苗。生产令牌甚至都不用活的探子,全流程都是安全的。不过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相对较差,往往需要通过多次接种来强化。

如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我们知道,探子制造这些蛋白质令牌,肯定有一段指令来指导,那就是它们自己的遗传物质——核酸。直接把这段指令交给卫兵,卫兵们自己就可以制造出令牌,轻松识别探子,这就是核酸疫苗。

看到疫苗的作用方式,我们会发现它与药物其实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药物的作用在于治愈已经发生的疾病,而疫苗的作用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希望达成胜利所依赖的就是全面的疫苗接种,这是我们彻底战胜病毒的唯一希望。

名词解释

种痘法

由英国医生爱德华· 詹纳研制,是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疫苗。

减毒疫苗

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据此发明了减毒狂犬病疫苗。


热词热译
2021-09-17
2021-09-17
2021-09-17
主办: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Copyright © 2001-2019 重庆市科协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7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