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就SAR技术及应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研讨。
1960年,世界上第一部机载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R)问世。1978年,第一颗雷达卫星SEASAT发射升空,它装有L波段的SAR等遥感器,向地面传回了大量有关陆地、海洋和冰面的图像,获得了大量从未得到的地表信息。“今天,通过SAR对地观测已成为国际空间信息领域最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作为大会主席的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在会上回顾了SAR诞生50年来的发展史。
中国雷达对地观测发展30多年来已取得显著成就,拥有了一系列机、星载SAR的技术能力。郭华东认为,虽然起步晚,但通过不断创新,我国在诸多方面逼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在SAR应用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SAR在农作物长势监测,地表形变探测和重大自然灾害减灾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上介绍了一个生动的SAR科学应用实例。10几年前,中科院的雷达遥感科学家通过对航天飞机成像雷达图像的分析,发现L波段雷达能穿透阿拉善高原阿尔腾敖包地区约1米厚的沙层,他们进而识别出已被风沙覆盖住的古河道和古湖盆,从而确立了横贯阿拉善地区北部的一条古河湖串联水系系统;他们还发现了被干沙掩埋的中国古代明、隋古长城。
郭华东说,当前SAR对地观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产雷达卫星少,重访周期长,处理速度不快和信息挖掘能力不强等。同时,当前全球尺度研究的迫切需求不断向SAR提出挑战。对此,应考虑发展新的SAR对地观测技术和系统,以及SAR处理技术、信息提取和挖掘方法。
新闻来源:http://mil.news.sohu.com/20110503/n3067316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