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邪教工作 >  科普微平台 >  科普资源 >  正文

老树开新花 追寻迫击炮的“华丽转身”

转载 凤凰网 2015-01-17 作者: 审核专家:

攻城臼炮(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1月17日

  迫击炮是一种以座板承受后座力、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具有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自问世以来,迫击炮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如今,走过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的同时,自己却静静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2014年9月15日,大马士革郊区,叙利亚反对派“自由叙利亚军”下属的一个武装派别通过iPad自带的地图软件和重力传感器,加上指南针辅助,为自制迫击炮定位,向政府军阵地发射炮弹。用“iPad为自制迫击炮定位”,赋予了迫击炮这一近乎老掉牙的兵器新的生命。迫击炮完成了又一次华丽转身,可谓老树开新花。那么,在迫击炮漫长的发展史中,究竟有多少华丽转身呢,让我们一同来追寻。

  雏形: “摩得发”,源自管形火器

  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是由管形火器发展而来。

  管形火器是古代最先出现并成熟应用于作战的兵器,先后采用竹子、金属为枪身,填充火药进行发射。可以称为真正的、完整的远程管形发射火器,出现在南宋,当时称为“突火枪”。据载,这种突火枪是为抗击蒙古,于1259年创制的。这种管形火器后来传到西亚中东,阿拉伯人做了进一步改进。

  公元1342年,阿拉伯人在抵御西班牙军队进攻的阿里赫基拉斯城战斗中,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摩得发”的管形火器,但它与管形火器有所不同。以往管形火器都是平射,但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短角筒,使管形火器筒口成一定角度翘起朝向城外。随后,他们顺着筒口放入黑火药,再放进铁球,点燃药捻,从铁筒内飞出一团夹杂着火光的黑烟,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管形火器,与现代迫击炮的作用、原理相类似,算是迫击炮的雏形。

  发展: “雷击炮”,源自臼炮

  “摩得发”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迫击炮。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迫击炮的发展也走上了“借他山之石”的仿制阶段。早期的迫击炮,其结构形式便取自臼炮。

  臼炮是一种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因其炮管口径与长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炮身十分短粗,外形类似中国的石臼,因此又被称为“臼炮”。使用中士兵们发现:臼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无机动能力,一旦被敌方发现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在日后的作战实践中,小口径、方便携带的臼炮逐步被广泛应用,这就是后来的迫击炮。

  这里不得不说说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雷击炮,它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该炮使用小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公斤,射程约为50~400米,射角45 °~65°。

  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老式47毫米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竟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便被称为“雷击炮”。而尼古拉耶维奇的雷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但这不能撼动其世界最早迫击炮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各国先后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迫击炮在结构和功能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成为步兵的基本装备。以当时美国101空降师基层连队为例。其编制140人,分3个排和1个连指,每排有1个6人的迫击炮班,配备1门60毫米迫击炮。此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特别是无需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迫击炮造成的。 

  成熟:“割据”一方自成体系

  在兵器大家族中,迫击炮绝对算个另类。因为自问世以来,它的结构无太大变化,有的只是局部零部件的小微改进。而与其他现代火炮、导弹等兵器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管形火器从炮口装填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滑膛炮管,所以它很像落伍的“老古董”。但是,迫击炮具有其他兵器所不具有的构造简单、轻便灵活、火力覆盖面积大、杀伤力强、最小射程近、射速高、造价低等优点,可毁伤开阔地及掩体内目标,破坏各种野战工事,打击高大障碍物背后的目标。因此,迫击炮作为步兵近距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在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它凭借名副其实的实力割据一方,被各国军队大量装备,倍受各国陆军部队青睐。

  到现在,迫击炮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家族并自成体系。迫击炮的分类方式很多,按口径大小可分为三类:大口径(或重型)迫击炮,主要有105、106.7、120、160和240毫米等;中口径(或中型)迫击炮,主要有81、82毫米等;小口径(或轻型)迫击炮,主要有51、52、60毫米等。 

  这其中,大口径迫击炮主要有三种代表型:苏联wt240式自行迫击炮,口径240毫米,射程9.7~12.5公里,战斗全重4150公斤,配有自动输弹机,射速1发/分,可发射核炮弹,用于轰击城市据点和坚固工事。它由苏联彼尔姆设计局研制,1980年起主要装备重炮旅,目前已逐步退役。以色列M66式,由该国苏尔坦公司研制生产的160毫米重型迫击炮,炮身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射程9.6公里,弹重40公斤,战斗全重1700公斤。法国RT-61式120毫米迫击炮,采用线膛身管,能发射18.7公斤带预刻膛线的炮弹,射程达8.14公里。

  趋势:高科技集于一身

  科学技术永无止境,兵器发展就永无止境。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国都在用高新技术“武装”古老的迫击炮,各种新型迫击炮争奇斗艳。除了文章开始所说的使用iPad定位成为其中一种趋势外,现代迫击炮的发展重点是使用高科技增大射程、增强反装甲能力、提高机动能力、配装先进射击指挥装备等。

  向微声发展。微声迫击炮射击时只能听见很微弱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使用了特别的炮弹。据说,这种炮弹弹体后半部装有一个金属圆筒,圆筒上口用发射药密封,下口开放,发射时产生的燃气、烟雾、火焰都被封闭在炮弹尾部的金属筒内。目前,比利时已研制成功微声迫击炮。

向智能发展。智能迫击炮是通过遥控技术实现全自动射击的迫击炮系统。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对其现役120毫米迫击炮进行智能化改造。据悉,系统的数据处理、目标瞄准、弹药补给和目标攻击都将自动执行。

  向数字化发展。目前,日本陆上自卫队正在积极研制一种可与轮式装甲车、小型装甲车等机动装备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化迫击炮,其突出特点是装有C3I装置,能进行目标信息的收集和炮弹落点的观测。据称,该迫击炮将很快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金铭)

  新闻来源:http://news.ifeng.com/a/20150117/42955258_0.s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点推荐
科普微平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