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邪教工作 >  科普微平台 >  科普资源 >  正文

科普视界|20世纪30年代重庆大学“三鲁”教授

原创 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2022-11-19 作者:重庆巴人博物馆陈锐 审核专家:李小英

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学府宏开,济济隆隆。

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

1927年3月,重庆军阀屠杀共产党人和大批进步群众,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杨闇公、组织委员冉钧先后牺牲,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巴渝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川东籍社会各界贤达渴望早日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发展教育造福桑梓,培养人才为拯救贫弱的祖国贡献力量。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开学,宣告重庆大学正式诞生。30年代,文伯鲁、何鲁、向宗鲁先后在重庆大学任教,时人称“三鲁”教授。

初创时期的重庆大学校徽

文伯鲁(1886—1940年),字寿昌,巴县冷水场人(今九龙坡区华岩镇),世居南纪门水沟巷。1902年考中秀才,是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办新式学堂,本与同里好友任鸿隽(叔永)相约去美国深造,因故未能如愿,视为终生憾事。1904年开始从教,曾与杨沧白、张培爵志同道合,加入同盟会,加入革命行列。讨袁军兴,亲撰《讨袁檄文》,社会舆论闻之轰动,因此得祸,好友陶闿士作诗劝慰:

文子巴山秀,门前春水生。

兴来三日醉,老去一横经。

身隘屠龙志,儿皆作凤鸣。

那堪重阳九,喑口代躬耕。

1929年8月4日,刘湘召集重庆大学筹备大会,正式成立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刘湘自任委员会委员长,文伯鲁为五十五名筹备委员之一。大会还通过了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宣言,宣言强调:以西南交通最便之域,文化输入首当之冲,货殖素号殷邦,冠盖誇于列郡,当有完备弘深之大学一所,以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指导社会,此盖全川教育发展应有之进程,与吾七千万人最低之需要,不仅一时一隅之际而已。

刘湘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开学,宣告重庆大学正式成立。10月23日,刘湘正式担任重庆大学校长。此时菜园坝仅为临时校舍,招收学生仅文、理预科各一班。文伯鲁已受校方之聘,担任教学工作,成为“三鲁”教授中最早进入重大的一位。1932年,重大预科已招收学生一百四十人,第一届预科班学生面临毕业,开办本科事宜已刻不容缓。刘湘任甘典夔为副校长,委以建设本科之任,筹划先建文理两院,再建农学院。甘受任之始,即聘何鲁为理学院院长,理学院下设数学、化学、物理三系。文学院设中外文学两系,聘向宗鲁为中文系主任。至此,“三鲁”教授齐聚重大。33年农学院正式开设,置农业化学系,文学院增设史学系,三院七系正式组建完成。



向宗鲁(1895—1941年),以字行,原名永年,学名承周。祖籍湖北麻城,先祖于清朝迁至巴县西城里慈里(今九龙坡金凤镇),1895年生于涪陵。母张氏早逝,随父迁回巴县白市驿,八岁入私塾开始求学生涯。1908年,考入巴县县立中学,得到在此任教的文伯鲁的赏识,在学业和经济上给予极大地帮助。1909年考入川东师范学堂,在龚秉权、文伯鲁诸先生的精心培育下,开始踏上钻研经史文学的道路。1913年赴成都求学,从廖平先生学,学问大增。1914、1915年间,开始从事教学生涯,先后在重庆各中小学校及武汉教学。1932年受聘任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

武汉时期的向宗鲁

民国《巴县志》载,巴县县里初级中学校于1907年开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1951年更名为重庆第二中学,迁至化龙桥。

川东师范学堂校门

川东师范学堂与1906年正式创办,1014年更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后经历了“川东公立师范学校”、“四川乡村教育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等变迁,今为西南大学。1920年,文伯鲁曾任川东师范学堂校长。

文史系主任向宗鲁

何鲁(1894—1973年),字奎垣,四川广安人。早年考入成都机械学堂,后转入清华学堂,1912年赴法留学,进入里昂大学学习,191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旋即回国走上

教育救国的道路。受聘重大前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大同大学、中国公学、东南大学、安徽大学的理学院或数学系任教。1933年2月15日重大召开校董事会成立大会,何鲁被选为二十一名校董成员之一。

理学院长何鲁

三鲁齐聚重大,“三鲁”教授美名不胫而走。1933年,沙坪坝新校址已建成理学院大楼和四座其他校舍,10月,本科院系迁入沙坪坝新校址。在沙坪坝,三鲁应该度过了不少美好时光。

重庆大学理学院

建校初期部分教授留影

然而创办之初的重大,立案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办学经费也捉襟见肘。雪上加霜的是,1934年四川省教育厅长杨全宁在四川省生产建设会议上,提出高等院校应调整重复院系,拟将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1935年5月,经四川省府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并以肉裞为办学经费。而南京教育部的视察报告依然提出:文农两院学生,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民国《巴县志》有“二十四年立案改省立,近设理工两学院及体育专修科”的记载。文学院并入川大后,文伯鲁婉拒川大邀请,并推荐向宗鲁赴川大任教。尽管何鲁以辞职抗拒院系合并的甄别考试,但也无济于事。重庆大学初创期“三鲁”教授的美名从此只留在记忆之中。

30年代,文伯鲁和向宗鲁还参与了《巴县志》的编修工作,留下了民国时期四川新修县志中最佳的一部。

文伯鲁晚年钻研中医学,医理颇精,并时常在二弟文仲宣的中药铺应诊,得到“儒医”名号。1940年病逝于宽仁医院,终年54岁。向宗鲁有《忆文伯鲁》诗:

当代几人成大隐,不夷不惠见吾师。

名著画饼抛来久,学悔雕虫悔去迟。

在阙青衿宁是福,登楼皂帽未全痴。

药笼暂作偷生计,剩有风规似陆圻。

在川大,向宗鲁培养了王利器、屈守元等知名学者。王利器毕业论文《风俗通义校注》还被向宗鲁评为满分。1941年,为避日军轰炸,川大迁至峨眉。向宗鲁是年下返乡省亲后,积劳成疾,于秋天病故于峨眉山伏虎寺,年仅46岁。门生王利器扶柩归葬原籍。巧合的何鲁曾有诗咏峨眉,不知作于何时:峨眉天下秀,复具雄奇姿。树茂凉侵早,山高月上迟。谷底不测深,蜂聚若围棋。欲揽此中胜,健腰四季宜。

何鲁教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在重庆大学任教。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1948年转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重庆解放后,经刘伯承、邓小平推荐,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任重庆大学校长。1956年,何鲁调入北京师范大学,移居北京,直到1973年病逝。何鲁不仅是著名数学家,同时善书法、诗词,有《何鲁书法集》、《何鲁诗词选》传世。楷书既有欧字的锐利俊丽,又融合了二王的笔意,并兼汉碑特色。所用“星月绿端砚”有铭文:“终日相携,形影不离,子不弃我,如式佩兮”。

1942年何鲁曾写下《壬午沙坪夜饮大醉》:

嘉陵江畔行吟去,歌乐山前尽醉归。

二十年来无此乐,酒痕重见上春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点推荐
科普微平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