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牙齿就该松该掉,天经地义?”——大错特错!
你以为老了牙齿松动是岁月无情?
却不知道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牙周炎。
年轻的你认为刷牙出血不痛不痒,
却不知道今天的忽视,
会在数年后结出牙齿松动的果。
总有患者问我:“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
也有患者叹息:“以前都不晓得。”
所以,今天,它来了。
张医生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提醒你重视牙周健康,希望你早发现、早重视、早治疗牙周疾病,告别“老掉牙”的宿命,80岁也能啃排骨!
首先让我们做个小实验,下面放了一位30岁和80岁患者的片子。大家可以猜猜哪个是30岁哪个是80岁。
想必冰雪聪明的你已经猜到,A是80岁的老人,还有28颗坚固的牙齿;B是30岁的年轻人,已经掉了许多牙齿,剩下的牙齿都摇摇欲坠。
“老掉牙”这个词,坑了多少人!
掉牙是老年人的“专利”?错!
真相:
80岁老人牙齿稳固,30岁小伙满口牙摇摇欲坠——罪魁祸首是牙周炎,而不是年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7年发布了《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中国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0%,35岁以上人群中80%存在牙周炎。
很遗憾,虽然已经过去近10年,大多数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甚至从未认识到牙周炎的危害及牙周健康的重要性。
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生物膜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组织。研究表明,牙周炎是成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超过龋齿和外伤的总和。
牙周炎如何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牙周炎的初始阶段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若未及时干预,炎症会向深层扩散,导致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和牙齿松动。
牙槽骨作为牙齿的“地基”,其吸收程度直接影响牙齿的稳定性。当牙槽骨吸收超过50%时,牙齿松动度显著增加,直到最终脱落。
简单来说:
偷挖墙脚:细菌引起炎症,牙槽骨逐渐流失→牙齿失去支撑,成为浮在肉里空中危楼。
突然倒下:某天啃排骨,牙齿直接“下岗”!
牙齿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许多看似轻微的异常表现,实则是牙齿发出的”求救信号“。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口腔疾病甚至全身健康问题!
1. 牙龈红肿出血:牙龈出血常常是被忽视的早期求救信号。刷牙时频繁出血,多因牙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若放任不管,炎症会向深层扩散,发展为牙周病,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
2.牙齿松动咀嚼无力:健康牙齿能承受10公斤以上咬合力。若咬苹果留下血印、嚼肉感觉使不上劲,说明牙周组织已严重破坏(牙槽骨流失超50%)。
3.牙龈萎缩:如果发现牙齿变长,牙缝变大,牙龈萎缩明显,说明牙龈下方的牙槽骨吸收破坏严重,建议立即就医。
提醒:
出现以上症状,立即就医!拖延治疗≈ 默认“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