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邪教工作 >  科普微平台 >  科普资源 >  正文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暑期三下乡:走产业,保生态,留人才,谋发展

转载 15086940743 2021-08-04 作者:15086940743 审核专家:

为进一步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感受乡村振兴实施以来乡村的变化,近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韶光筑梦行”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开展调研工作,助力乡村发展。

去田里,看新产业

农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产业,而现在乡村的产业已经逐步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7月28日上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韶光筑梦行”乡村实践团在綦江区东溪镇进行了关于乡村产业的参观学习,东溪镇自2018年以来发展辣椒、花生、西瓜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4200公顷以上,志愿者们去到位于东溪镇福林村的辣椒产业基地,该基地的辣椒年产值超30吨以上,由政府统一联系第三方经销商进行购买,农民无需担心农产品的出售,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最担心的产品滞销问题。同时,引进新型产业不仅为农民提高了收入,还为乡村留下了青年人才。

(图为志愿者在对辣椒基点进行相关问题调研)

产业离不开人才

人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乡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农村留不住人便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兴职业农民。根据志愿者的走访与调研,发现目前当地青年外出务工人数已经不断减少,原因在于该地自推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便着力落实产业振兴的实施,不断引入新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并出台大量的补贴政策,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便可以使自己的口袋鼓起来。以此,留村创业的人自会不断增多。农民外出务工,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更多的收入养家糊口。而政府引入产业、技术培训、为农民保障最基本的商品底价与补贴,农民看得见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并且可以促进家乡的发展,自然愿意留下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怎么为乡村留住人才,也成为实践团思考的重点。

(图为留乡创业的乡民,种植“布朗李”100余亩)

生态宜居是关键

“韶光筑梦行”实践团在实践期间对当地的农户及留校学生展开了以“保护生态,随手绿色”为主题的关于垃圾分类的宣讲。志愿者通过讲述故事及图片示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村民们对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定义与区分,并在课堂上进行各类生活常见垃圾的分析与讲解,以使学生们能够对垃圾分类有初步的正确的认识。在课后,志愿者进行随机采访关于大家对生态保护课的感受,以此来巩固小朋友在课上的所学知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垃圾分类非小事,生态宜居是关键,要想搭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局面,垃圾分类就是一块敲门砖,当生态环境宜居了起来,便更能促进人才长期的驻留以及产业的蓬勃发展。

(图为课堂上进行垃圾分类讲解)

留住文化,适应变化

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文化振兴的体现,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是焕发乡村文明精神的必然要求。东溪镇是一座有长远历史的乡镇,当地的政府利用好红岩精神以及古代建筑文化,修建纪念馆、开办演出活动,当地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升。7月28日,志愿者们走进的东溪镇南华宫,南华宫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系广东会馆。每周六,南华宫都会进行民间演出,为观众带来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志愿者们来到这里观赏特色乡村文化,并表演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将新时代的合唱艺术带进乡村。要构建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就要将多种形式的文化带入乡村,让乡民不在局限于单一的熏陶,从而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以及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

(图为志愿者在东溪镇南华宫进行演出)

(图为志愿者在南华宫合照)

文|王茂宇  摄影|何江涵 张麒元 邓光青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点推荐
科普微平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