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宠物一般都是猫狗兔鸟鱼
最多养点虫、蛇、蜥蜴之类的异宠
而在古人的宠物名单里
一个比一个更罕见、更难养
本期,宠物篇精彩继续
带大家一起去一探究竟~
1、鹤
北宋 赵佶瑞鹤图卷(局部)
图源|辽宁省博物馆
政和二年,元月十五日,数十只丹顶鹤飞过开封府皇宫南门。宋徽宗看了很高兴,叫人取来笔墨,画下了《瑞鹤图》。画中二十只鹤姿态灵动,到今天仍是中外艺术家揣摩的圣品。
古人爱鹤,是刻在骨子里了,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爱鹤典型人物——卫懿公。春秋著作《左传》写:“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意思是,卫懿公爱鹤爱到鹤出门都有专车乘坐,还按品质、体姿将鹤封为不同官阶,享受相应俸禄。此外,他对鹤洁净的羽毛、修长的颈项亭亭的身姿也无比痴迷,宫中到处都养着鹤。不仅如此,卫懿公还给他的宠物鹤们建造了豪华的窝,请名厨为鹤制作食物。
显然,这种极端的爱宠方式是不可取的。卫懿公好鹤荒政的消息传到北狄,北狄王思量之后决定率二万骑兵向卫国突袭而来。然而,卫懿公对宠物过度溺爱早就引起百姓和臣子的不满,卫懿公的臣民不愿出战,更是直言不如让享受着俸禄的鹤出战,于是卫懿公兵败被杀。
清桂鹤图
图源|辽宁省博物馆
在民间,有条件的人会把鹤当宠物养在家里。就像今天养猫要备猫窝、猫砂一样,养鹤要先在家建一个茅庵,作为鹤的“窝”。旁边再挖一个池沼,里面有小鱼、泥鳅、鳝鱼等食物,日日备足。若是按人气排座次,鹤在古代动物界是当之无愧的顶流。君子之风、志趣脱俗、悠游自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文人常用鹤自比。
2、孔雀
宋缂丝孔雀图
图源|中华珍宝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我国,最早有关孔雀的记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这美丽的生灵被人们视为瑞鸟、珍禽,常见的有蓝、绿孔雀两种,其性情温和、羽翼绚烂、姿态优雅,从古至今人们对它都喜爱有加。
汉朝时,中国的王公贵族对孔雀已经有了普遍的认知,据《汉书·南粤传》记载,汉文帝时,南越王赵佗曾献一批珍禽宝物,其中便有“孔雀二双”。大约从那时起,古代宫廷和贵族阶层便开始畜养孔雀,以供赏玩。
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了在中国本土岭南发现的孔雀: “孔雀,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纹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由于孔雀的稀缺,古代中国的西南边陲属地不断将孔雀当作珍宝进献给中原王朝,供王公贵胄赏玩,比如唐代时,孔雀就作为地方官员的例行年贡,被源源不断地送往长安。同时,权贵阶层对孔雀的喜爱及豢养,也使得宫廷艺师得以仔细观察,将其形象描绘入画,并运用到漆器、金银器、陶瓷器等器玩上。
明 剔红孔雀牡丹纹大圆盘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
孔雀因产自南方,故名“越鸟”“南客”等,而后也引申出成语“越鸟南栖”,本意是指南方生长的鸟即使飞到了北方,也要落到树木向南的枝条上栖息,越鸟也因其特点,被文人们赋予了一种思乡或依恋故土的情感。
宋代“天朝上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使中国拥有强大的朝贡国团体,前来朝贡的属国向朝廷进贡的贡物就包括珍禽异兽。这一点在《宋史》中亦有记载:“诏诸国狮子、驯象、 奇兽列于外苑,谕群臣就苑中游宴。”其中的“外苑”即皇家园林玉津园,其中豢养的动物即有孔雀。
宋十八学士图之琴
图源|中华珍宝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十八学士图之琴》中,庭院里古松矗立,文石玲珑,其间芍药竞相开放,两孔雀俯啄于庭前,树荫下主位之人正仔细观察面前的孔雀,右手似正模仿雌孔雀的姿态。画面内容虽是唐代十八学士,但场景却是参照北宋皇家园林所画。
孔雀作为吉祥之鸟,被视为官阶与权势的象征。同时,孔雀又被比喻为文明高雅之鸟,所以又称它“孔爵”,赋予其加官进爵、官运亨通的美意,因此孔雀图案也成为了达官贵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明清时期,二三品文官的官补上就用孔雀图案,明文官三品为孔雀,清二三品皆为孔雀。
清品月色缎地织金孔雀翎花卉纹绦
图源|故宫博物院
清代时,官员的官帽后面装有孔雀尾羽制成的花翎,以翎眼的多少来区分官阶等级。“翎眼”指翎毛有一眼、两眼、三眼之分,一、三眼最为尊贵,只有皇帝册封的贝子才可以佩戴。后来,孔雀花翎还成为了祈福官运亨通的吉祥物。
3、猎豹
清龙豹图(局部)
图源|中华珍宝馆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驯化虎、豹、熊进行战斗的故事,但是或许仅仅是神话色彩的传说。汉朝文物中出现了不少豹子的形象,有些还戴着项圈,可见已经是人为饲养。从唐代开始,风靡于阿拉伯地区的猎豹被输入到中国,壁画中就有许多胡人牵着豹子的形象。唐代贵族打猎时,会让猎豹蹲在马鞍后边,由于猎豹的体重比狗大不了多少,还是比较方便携带的。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会驯养猎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引《契丹风俗》说:“国主帐在毡屋西北,望之不见。尝出三豹,甚驯,马上附人而坐,猎则以捕兽。”元代时,猎豹还和矛隼同时出现在《元世祖出猎图》中。
元元世祖出猎图
图源|中华珍宝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朝时,蒙兀儿帝国的皇帝阿克巴就饲养了上千头猎豹。按照元朝的标准,“豹子每一个日支羊肉七斤,大土豹净羊肉(即无骨羊肉)四斤,小土豹净羊肉三斤”,到了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光是皇帝的这些宠物们每天就要吃掉一万三千多两银子。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想要扫除前代元朝统治者对中原习俗留下的影响,于是终止了元代颇为流行的"豹猎"活动,但皇家还是饲养了凶猛的猫科动物。虎豹等野生动物养在皇家园林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明弘治年间,内务府豢养大小动物加一起有29400多只,每年光是饲养它们就要消耗35900多斤肉、360副肝脏、4480多石粮食。
随着财政的吃紧,嘉靖皇帝就很反对养大型动物,到了嘉靖末年宫中豢养动物种类大幅减少,数量只有不到3000只。到了崇祯年间,思宗干脆“杀虎以赐近臣,余皆纵之”。
4、大象
元赵孟頫浴象图(局部)
图源|中华珍宝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你可能想不到,在古代大象也是宠物的一种。只不过想养这个宠物的门槛就有点高了,倒不是说家底得多厚,关键是级别得够,因为一般都是皇帝才能养的。对于古代皇帝来说,大象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宠物”,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满足统治者展现威仪的需求。毕竟如此庞然大物,要是能乖乖听话服从指挥,看起来还是很震撼的。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养了一头大象,经过训练后可以在君臣宴乐时像模像样地跪拜起舞。据说这大象非常有灵性,常常在宫廷聚餐时行跪拜之礼,有时还会跳一段宫廷舞,因此深受元顺帝喜爱。
据明人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记载到,元亡后,元顺帝的这头爱象被朱元璋运到南京,“一日,上设宴使象舞,象伏不起,杀之”。意思是想让这头大象在宴上表演,大象不肯,遂杀之。也许是觉得大象比人忠诚,朱元璋让人做了两块木牌,一块写着“危不如象”,另一块写“素不如象”,挂在元朝降臣危素的双肩上,为了嘲讽危素还不如大象忠诚。
明明人扫象图
图源|中华珍宝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锦衣卫除了保护皇帝安全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替皇帝饲养大象,并成立了专门的“驯象所”等机构,专门用来驯养大象。曾有记载一次明代时期的重大朝仪象阵:“河对岸列大象三十余头,华丽装饰,有僧众万人来迎……又有大白象一头与另二三头,皆饰以金具,另有约三百多头大象亦负载各色饰物”。
我们可以从该史料分析出,大象在明代朝仪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明代当时豢养大象的数量之多。到了清代,宫廷里也养大象,而且还会经常隆重地给大象洗洗澡,京城里的老百姓也很喜欢来围观看热闹。
-END-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宫廷艺术中的孔雀形象》作者/李特、《六至十二世纪中国社会背景下的孔雀文化》、澎湃新闻《孔雀: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故宫博物院文创馆、辽宁卫视第一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博物馆|看展览、中科院物理所、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平凉博物馆、
图片来源: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中华珍宝馆、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