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乙肝国,也是乙肝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1,2],但病毒性肝炎并非只有乙型肝炎病毒一种,常见的已经明确的就有五种,因此我们日常所说的病毒性肝炎就是指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类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和丁型肝炎(HDV)可能慢性化,而甲肝(HAV)和戊肝(HEV)通常为急性感染,不会转为慢性,慢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尽管医学界有研究表明,已经有己型和庚型肝炎病毒的存在,但其致病性仍存在诸多疑点,所以下文仍以讨论肝炎“五兄弟”各自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防治策略为主。
图源:Pixabay
一、肝炎家族分类
1.甲肝(HAV)
特点:急性感染,不慢性化,粪-口传播(污染食物/水)。
高危场景:生食海鲜、不洁饮食。
2.乙肝(HBV)
特点:可慢性化,导致肝硬化/肝癌;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
高危行为:共用针具、不规范医疗操作、无保护性行为。
3.丙肝(HCV)
特点:“沉默杀手”,易慢性化(70%-85%),肝硬化/肝癌风险高;传播同乙肝。
4.丁肝(HDV)
特点:依赖乙肝病毒复制,与乙肝共感染会加重病情。
5.戊肝(HEV)
特点:自限性,但孕妇/老年人可能重症;传播同甲肝。
二、预防关键措施
甲肝&戊肝:
饮食卫生(煮熟食物、饮开水)、接种甲肝疫苗(儿童/高危人群)。
乙肝&丁肝:
接种乙肝疫苗(最有效!)、避免共用针具/剃须刀、安全性行为。
丙肝:
避免不安全医疗操作(如消毒不彻底的纹身、牙科器械)、筛查献血。
三、治疗原则
甲/戊肝:多自愈,护肝治疗为主。
乙肝[3]:长期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控制病毒,需定期监测。
丙肝:直接抗病毒药(DAA)可治愈(>95%成功率)。
丁肝:尚无特效药,控制乙肝是关键。
四、护肝行动建议
1.高危人群筛查:
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检测(尤其输血史、吸毒史者)。
2.生活方式:
戒烟酒、控体重(防脂肪肝)、避免滥用药物(如中药/保健品)。
3.定期随访:
慢性肝炎患者每3-6个月查肝功能、超声或FibroScan(“肝纤维化扫描”或“肝脏弹性检测”)[3]。
误区提醒
❌“乙肝共餐会传染?”
错!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播。
❌“丙肝无法治愈?”
错!现代药物可彻底清除病毒。
关键知识点:
1.可慢性化的病毒性肝炎[4]
肝炎类型 |
慢性化风险 |
慢性感染后果 |
乙型肝炎(HBV) |
成人5%-10%,婴幼儿90% |
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HCC) |
丙型肝炎(HCV) |
75%-85% |
可导致肝硬化、肝癌(HCC) |
丁型肝炎(HDV) |
与HBV共感染时慢性化风险高 |
加速肝病进展,肝硬化风险更高 |
关键点:
乙肝(HBV):
成人感染后约90%可自愈,但婴幼儿感染90%会慢性化。
慢性乙肝需长期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
丙肝(HCV)[4]:
大多数(75%-85%)会慢性化,但现代抗病毒药(DAA)可治愈(>95%成功率)。
丁肝(HDV):
必须依赖乙肝病毒(HBV)才能感染,会加重乙肝病情,慢性化后进展更快。
2.通常不会慢性化的病毒性肝炎
肝炎类型 |
感染特点 |
甲肝(HAV) |
急性自限性,不会慢性化 |
戊肝(HEV) |
通常自愈,但孕妇/免疫力低下者可能重症 |
例外情况:
戊肝(HEV)在器官移植患者或免疫抑制人群中可能长期感染,但普通人群不会慢性化。
3.如何避免慢性化?
乙肝(HBV)[5]:
接种疫苗(最有效预防手段)。
若已感染,需定期监测(肝功能、HBV-DNA、超声等),必要时抗病毒治疗。
丙肝(HCV):
早筛查、早治疗(DAA药物可彻底清除病毒)。
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注射、不洁医疗操作)。
丁肝(HDV)[6]:
控制乙肝感染是关键(因HDV依赖HBV存活)。
总结
尽管上述五种病毒能够造成肝脏炎性病变,但只要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并配合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各种肝炎病毒的的风险,以及降低感染后慢性化并致肝硬化/肝癌风险。
参考文献:
[1]GBD 2019 Hepatitis B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hepatitis B,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 Sep;7(9):796-829.
[2]Talha Burki.WHO's 2024 global hepatitis report.Lancet Infect Dis.2024 Jun;24(6):e362-e363.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4]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HIV合并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国 HIV 合并 HBV、HCV 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6(40),1107.
[5]Thomas Tu , Mark W Douglas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From Diagnostics to Treatments[J].Viruses. 2020 Nov 30;12(12):1366.
[6]Alexander J Stockdale , Benno Kreuels , Marc Y R Henrion.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D virus infe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Hepatol. 2020 Sep;73(3):523-532.
作者: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黄文娟副主任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