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春夏交替,大自然仿佛开启了一场生机勃勃的盛宴。温暖的阳光洒在这片山川锦绣的大地上,野花绽放,草木葱郁,吸引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郊外踏青、游玩,尽情享受这美好的自然风光。
然而,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有一个隐藏在自然中的“健康威胁”需要我们格外关注,那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或许有人会疑惑,这个名字听起来专业又深奥。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和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科学知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究竟有什么来头?
(一)名字背后的“小秘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得了这个病,身体会出现两个明显的“信号”:一是会发高烧。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恒温的小温室,但这个小温室的“温度调节系统”遇到它就开始紊乱,体温不受控制地飙升到38℃甚至更高,让我们感觉仿佛置身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浑身发热难受、没力气;二是血小板会减少。血小板呢,就好比是我们身体里的“小补丁”,哪里受伤了,它们就会赶紧跑到那里,把伤口给修补好。可遇到它后身体里血小板的数量就会大幅减少,血管就会出现一个个无人修补的“破洞”,容易出现出血的倾向,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二)认识真正的“幕后黑手”
这个疾病的“元凶”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由该病毒引起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于2010年才分离并确认的一种病毒。该病毒对脂质溶剂或去污剂以及强酸、碱、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60℃ 30分钟可灭活。在4℃环境中1周内感染性可保持稳定;25℃ 6小时,物体表面的病毒仍具有感染性。
(三)了解它的传播途径
简而言之,就是这个病是怎么找上我们的呢?
1.“隐藏高手”——蜱虫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的小生物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蜱虫。目前认为蜱虫可能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以长角血蜱为主。携带病毒的蜱虫吸附在人体皮肤上后,就有可能把新型布尼亚病毒注入我们的体内而发病。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是一种寄生性、吸血性的节肢动物,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黄豆大不等。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并不是所有蜱种叮咬均可导致人类疾病。它喜欢待在草丛里、树木上,还有一些潮湿的地方,静静地等待着机会,一旦有人不小心靠近,就可能会被它“偷袭”。
图源:Pixabay
2.其他途径要小心
虽然蜱虫叮咬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但大家也要知道,人与人之间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会传播这个病。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因本病死亡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传播。特定条件下,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因喷溅、溢洒或干燥后搅动等原因形成气溶胶,通过口鼻腔粘膜或沾染皮肤破损处而传播。
也有通过接触发病或死亡的猫、犬等动物而感染的报道。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在我国流行情况如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正日益成为危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其发病率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1.报告病例数不断上升。2010年以来,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波及地区不断扩大,每年报告病例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2.报告病例呈现高度散发。截至2023年,国内有27个省份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7个省份。病例高度散发,具有一定区域聚集性。
3.具有一定人群特征。各年龄人群均有病例发生,95%以上报告病例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85%以上的病例为农民。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
4.具有明显季节性。我国一般每年3月份报告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5-7月达发病高峰,之后发病数逐步下降,部分地区可在9-10月份再次出现小的发病高峰。
三、得了这个病,身体会有哪些反应?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在6~9天。临床上一般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害期、恢复期3期。
1.初期。亦称发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头痛,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意识改变。体格检查常见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一般无皮疹。
2.极期。亦称多器官功能损害期,一般发生在发病后一周左右,可与发热期重叠,持续高热,可呈稽留热,部分患者发热减退后症状继续加重,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重症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可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恢复期。一般发病后2-4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有并发症者则病程延长。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的患者,预后较差。
四、我们该怎么做好预防呢?
(一)做好户外防护:穿好“防护套装”再出门
1.遵守“三紧”原则。如果要去野外玩耍,应提前做好出行前准备!穿上长袖长裤,要把领口、袖口收紧和裤脚扎紧,让蜱虫无从下手。
2.尽量着浅色衣物。如若蜱虫附着在衣物上,这样便能被及时察觉。
3.适量喷涂驱虫剂。在外面的时候,可以带上一点驱蚊液或者防虫喷雾,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喷涂。不过,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操作,特别要注意避免接触眼鼻和口腔。
(二)做好归家安检:必做3件事
1.做好全身检查。重点检查头皮、脖子、耳朵背、腋窝、肘窝、肚脐、脚踝、腹股沟等蜱虫易藏匿的地方(蜱虫最爱“隐蔽角落”)。
2.及时洗澡更衣。回家后要及时洗头、洗澡,用60℃及以上热水浸泡清洗衣物。
3.记得宠物检疫:猫、狗等宠物易成为蜱虫“顺风车”,回家要及时给宠物做好蜱虫大搜查,定期驱虫。
(三)做好清洁消毒:清除蜱虫生存环境
1.做好日常家庭清洁。在日常生活中,要定期打扫家里卫生,清理家里的杂物和垃圾,保持干净整洁,让蜱虫没有藏身之处。
2.积极清除户外孳生地。流行季节前,应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必要时,可对人员密集和活动频繁区域等重点户外场所采用化学消杀药品,如0.5%氯菊酯等,喷洒杀灭环境中的游离蜱等灭蜱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3.定期杀灭动物体表蜱。加强牛羊等家养牲畜和犬猫等宠物管理,科学清除动物体表蜱,可使用0.5%氯菊酯喷涂于宿主动物体表驱除寄生蜱。
(四)正确应急处理:禁徒手、用工具、立消毒、多观察
一旦发现蜱虫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虫取出,正确的做法如下:
1.正确拔出蜱虫,避免徒手拔。蜱虫在吸血时会将头部埋入皮肤,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干净的小号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以稳定、均匀的力缓慢垂直向上拔除,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处理。
2.及时清洁伤口,避免感染。拔出蜱虫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并用酒精或碘酒做好局部消毒。
3.密切观察症状,及时就医。被蜱虫叮咬后,应进行医学观察,自我观察身体状况14天。一旦出现发热、乏力、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并告诉医生最近的蜱虫叮咬史、叮咬时间、可能叮咬的地点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相信大家已经全面了解了它的“脾气”,掌握了预防和应对的方法,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科学防护击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威胁,共筑全民健康屏障!
图源:Pixabay
最后,请大家务必将防蜱口诀记心间:
出行备行装,草深莫坐躺。
浅色扎裤严,驱虫喷衣香。
归家速清洗,弯腰查耳旁。
镊子垂直拔,消毒莫迟延。
发热早就医,生命保安康。
参考文献: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4,23(07):918-920.DOI: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30.
[2]迪丽胡玛尔·扎衣尔,张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2):189-195.DOI:10. 16505/j. 2095-0136. 2024. 2013.
[3]胡立芬,龚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防控专家共识[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6):621-628.DOI:10.16462/j.cnki.zhjbkz.2024.06.001.